午后三点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纱,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秋秋坐在椅子上,眼皮开始不受控制地往下坠——她的老朋友“瞌睡虫”又来了。
这只瞌睡虫不像童话里带着翅膀的小精灵,倒像一团温暖的棉花,悄悄包裹住她的意识。它来时毫无征兆,有时在会议进行到一半,主持人的声音渐渐变成遥远的背景音;有时在刚翻开的小说第三页,字句开始像蚂蚁般爬动;更多时候像现在,在阳光正好的午后,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。


秋秋曾认真观察过这只虫子的习性。它最爱在饱餐后出现,伴着键盘敲击声翩翩起舞,在空调的低吟中编织睡意的网。它会把秒针的滴答声拉成悠长的尾音,让电脑屏幕的光晕化作荡漾的涟漪。当它完全占据大脑,书本上的文字会自行重组——”市场分析报告”渐渐变成”枕头柔软梦境”。

与瞌睡虫的对抗成了秋秋的日常修行。她试过猛灌苦咖啡,在办公室里原地高抬腿,甚至用冷水拍打额头。但更多时候,她选择与它和平共处——定好十五分钟闹钟,任由自己短暂坠入那个柔软的世界。在那里,思绪如云朵漂浮,身体像陷入刚晒过的棉被。
奇妙的是,偶尔她会在半梦半醒间捕获转瞬即逝的灵感,仿佛瞌睡虫在离去时,不小心抖落了来自潜意识深处的礼物。
现在的秋秋学会了与这位不速之客共舞。她备好了眼罩颈枕,在日程表上留出空白,承认困意是身体发出的善意提醒。当瞌睡虫再次造访,她不再挣扎,只是轻轻对这个世界说:“抱歉,我需要十分钟,去赴一个与自己的约会。”
窗外,云朵缓缓飘过,秋秋的呼吸变得均匀绵长。在这场与瞌睡虫的温柔博弈里,她终于明白——有时,顺应自然的节拍,才是对自己最深的慈悲。